- 與弗洛伊德齊名,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
第一章 第一節:生活對於我們的意義 人是需要生活在“意義”之中的。我們一生中所經歷的並不僅僅是單純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它們對於我們的意義。即使是我們生存的環境中看到的最簡單的事物,我們在接觸它們的時候,也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它們的。“木頭”是“與人類有關系的木頭”,“石頭”也是“作為我們人類生活需求物之一的石頭”。如果有人想要不去理解現實生活的意義,而使自己僅僅單純的活著,那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將會和週圍的人喪失溝通的基礎,這種行為,對他自己而言也會非常不利。我們一直是以自己的角度來感受現實的意義的,或者說,我們感受到的是我們自己對於現實的理解。因此,每個人感受到的生活的意義,多多少少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正確的。 假如我們問一個人:“你覺得,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他很可能會回答不出來。通常,人們都不願讓這個看似没有意義的問題來困擾自己,所以總是用一些陳詞濫調的回答來搪塞;或者,人們干脆認為這個問題是没有意義的。然而我們無法否認,自人類誕生起,這個問題便已經存在了。在我們這個時代,不僅是青年,就連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們也會經常困惑:“我們到底為什麼而活著?生活的意義又是什麼?”...
第一章 第二節:人生的三大事實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三個重要的事實,這三個事實構成了我們生活的現實基礎,並且制約著我們的發展。這三個實時也會引發出很多的問題。一個人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體現出了他是怎樣理解生活的意義的。第一個事實是:我們居住在地球這個貧瘠的星球上,我們没有辦法脫離地球而生活。換句話說,我們生活在地球的限制之下,依靠地球提供給我們的資源來繁衍生息。所以我們必須發展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以保證人類的未來得以延續。我們每個人都要尋找答案來解決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問題。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我們的行為都是對生活情境的一種解答:它們反映出我們心目中認為哪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適的、可能的、有價值的。同樣的,我們的解答也受到一些條件的制約,比如“我們屬於人類”,以及“人類必須居住於地球上”。當我們考慮到人類身體的脆弱性,和我們所居住環境的不安全性時,我們可以看出:為了我們自己的生命,和全體人類的幸福,我們必須以堅忍不拔的毅力為我們的生存之道做出最合理的詮釋。這就像我們遇到數學難題時,必須努力尋求答案一樣。我們不能單憑猜測去解決生存問題,也不能期望僥幸,我們必須用儘我們力所能及的各種方法,堅定...
第一章 第三節:社會情感 從前面幾節提到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歸納出錯誤和正確這兩種“生活意義”的共同特征。所有的失敗者,比如精神病患者、罪犯、酒鬼、問題少年、自殺者、墮落者等,他們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在於他們缺乏歸屬感和社會興趣。他們在面對職業、友誼和性等問題時,都不相信合作的方法是有用的。他們認為生活的意義只屬於自己,也就是說,在他們眼中,没有人能從實現目標中獲得利益,他們的興趣也只停留在自己身上。他們追求的是一種虛假的個人優越感,他們的成功只對他們自身有意義。如果你遇到一個手中握有一瓶毒藥的謀殺者,他可能會體會到擁有權力的感覺,但很明顯,只有他覺得自己是重要的,對别人來說,一瓶毒藥並不能抬高他的身價。事實上,真正的意義,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時才有可能存在。我們的目標和動作也是一樣,它們唯一的意義,就是對别人產生了價值。每個人都努力地想讓自己變得重要,但是如果他不能認識到人類的重要性是對他人的生活做出一定的貢獻的話,那麼他必定會踏上錯誤的道路。我曾經聽說過一個小宗教團體領袖的故事。有一天,這位領袖召集了她的教友,告訴他們:下星期三就是世界末日了!在震驚和恐慌中,教友們變賣了所...
第一章 第四節:童年對人生的影響 從出生的時候開始,我們就在追尋著“生活的意義”。即使是嬰兒,也會想辦法去估計自己的力量,以及這種力量在他整個生活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五歲的兒童就已經發展出一套獨特而固定的行為模式了,這也是他對待問題和工作的方式。這個時候,兒童的意識里已經有了“對這個世界和自己的期待”這個概念。之后,他將用一張固定的統覺表來觀察世界:他的經驗在被别人接受之前,就已經被他自己提前做了解釋,這種解釋是依照他個人賦予生活的意義來進行的。即使他對生活賦予的意義錯得一塌糊塗,他處理問題和事物的方式也會給他帶來不幸和痛苦,但他也不會輕易地被放棄這種意義。他只有重新去審視,過去是什麼情境造成了他的這種錯誤,找出錯誤的根源所在,並由此修正他的統覺表,才能矯正這種錯誤的生活意義。在少數情況下,一個人也許會因為自己的錯誤行為造成了糟糕的結果,而去主動修正他賦予生活的意義,最終憑借自己的力量完成改變;然而,假如社會没有對他施壓,他也没有察覺出他的生活意義是錯誤的,依舊我行我素,那麼他必然會陷入絕境,而他也没有想到要去改變。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於錯誤行為的修正,都需要某些受過訓練...
第五節:童年記憶的重要價值做夢和想象已經被證明有很多好處:一個人在做夢和清醒時的人格都是相同的,但在夢中,人格能不經過防衛和隱瞞而表現出來。不過,要了解個人賦予自己生活的意義,最好的途徑是記憶。因為每種記憶都代表著某些值得回憶的事,無論這段記憶有多麼短暫。一個人之所以會想起某件事,是因為這件事在他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分量。這種記憶告訴他:“這件事是你期待的”、“這件事是你應該躲避的”,或者“這件事造就了你的生活”。每件記憶都是有紀念意義的。兒童早期的回憶有助於我們了解構成他生活態度的早期主要環境,以及他的這種生活態度已經形成了多久。一個人早期記憶之所以重要,有兩個原因。第一,這些記憶反映了他對早期生存環境的印象和評價,是個人將外貌、對自己最初的概念,以及别人對自己的要求等綜合起來的結果。第二,早期記憶是個人主觀思想的起點,也是他為自己所做記錄的開始。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處在一個脆弱和不安全的地位,這和他的理想——被外界當作是一個強壯和安全的目標之間存在著強烈的差别。從心理學來看,這些記憶是否被人們當作是最早的、真實的記憶,其實是無關緊要的。記憶的重要...
第二章 第一節 心靈與肉體的交互作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總在爭論著到底是心靈主導身體,還是身體控制心靈這個問題。哲學家們提出了上千個命題,認為心靈主導身體的哲學家稱自己是“唯心主義論者”,而認為身體主導心靈的哲學家則把自己視作“唯物主義論者”。但是最后爭來爭去,這個問題似乎仍然没有得到解決。如果我們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不會有那麼多針鋒相對的爭論了。因為個體心理學認為身體與心靈是相互作用的,而不是水火不容的關系,它們都是整體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用植物來幫助理解,植物一旦紮根在某處就没辦法移動,它不像人或其他動物一樣身體可以四處走動。假設有一種植物,它能夠思考和預知未來,當人經過時,它心里會想:“有人來了。他馬上就要踩到我了,我可能會死在他的腳下。”但這種能力和想法對一株植物來說有什麼用呢?它還是動不了,它還是避免不了被踩踏的命運。人和其它動物是可以預見事情的發生,並由此做出行動來規避風險的。這意味著我們是有頭腦或思想的。這種預見和行動的能力是心靈最重要的作用,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就能明白心靈是如何支配身體的——心靈它為行動設定了目標,它在生活中占據著主導...
第二章 第二節 情感影響發展(上)所謂“文化”,就是人類對生存環境所做的改變,我們的文化是人類心靈引導身體做出各種動作的結果。我們的工作會受到我們的心靈的啟發。我們身體的發展也會受到我們心靈的指導和幫助。總而言之,在人類的所有表現中,都能看到心靈發揮的作用。然而,我們也不能過度強調心靈的重要性。如果要克服困難,健康的身體也是必不可少的。實際上,心靈要做的其實是控制環境,保護身體免於受病痛、死亡和傷害,並且可以避開災害、事故和功能損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進化出了感受快樂和痛苦的能力,進化出了想象創造力,以及辨别環境優劣的判斷力等等。心靈的幻想和辨識都是可以預見未來的方法。不僅如此,它們還激發出了恰當的感覺,以便身體做出反應。個人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人們的身體,但人們卻並不依賴於感受,個人的感受主要是由他的目標和他的生活方式所決定的。不過,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並不是影響他行為的唯一原因。如果没有其他的力量,態度本身並不會導致行動。要引起行動,還需要感情的強化作用。在個體心理學中,有一個新的發現就是:感受絕對不會和生活方式相違背,一旦有了目標,感受就會自我調節去與目標相適應。這...
第二章 第二節 情感影響發展(中)人是通過感官來接觸環境,並從中獲得對環境的印象的。因此,我們可以從一個人訓練身體的方式看出:他準備從週圍的環境中獲取哪一種印象,以及他要怎麼理解和運用他的經驗。如果我們去留意一下他是如何觀察和傾聽週圍環境的,以及什麼人或者什麼事能吸引他的注意力,我們就可以加深對這個人的了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舉動很重要。一個人的舉動可以顯示出他身體所受過的訓練,我們也可以看出他是如何運用自己的舉動來選擇他要接受的印象的。我們可以在我們的心理學定義上再添點東西。心理學研究的,是一個人對他身體的態度,我們也可以由此來討論不同人之間,心靈的差異有多大。如果一個人的身體不能適應環境,或者没辦法完成環境提出的要求,通常都會被心靈當作負擔。因此,身體器官有缺陷的兒童在心理發展方面會遇到更大的阻礙,他們的心靈也比較難去影響、指揮和控制自己的身體,從而讓他們變得更優秀。為了達到同樣的目標,他們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專注。因此,他們的心靈會負擔滿滿,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如果一個孩子老是想著自己身體的缺陷,還有他行動上會遇到的困難,他就没有多余的注意力再去留心外部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