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科學史,你大概找不到比清華大學教授吳國盛口中更有趣的了。
一聽到科學,第一反應是枯燥乏味的數理化知識大雜燴;一聽到科學史,聯想到的是一串串拗口難記的人名、每個字都懂但連起來就是不知道什麼意思的玄乎理論和技術發明——你是不是也對科學有這樣的刻板印象?
科學不是非得高門檻高燒腦度。科學走過的歷程異彩紛呈、驚心動魄到超乎你想象。在吳國盛的課堂上,你會聽到:
為什麼科學獨獨出現在西方,而不是中國?
中國古代天文學這麼發達,但它是科學嗎?
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的意義何在?明明聽起來很廢話
正本清源,批判性、有邏輯的思維是怎麼培養的?
當宗教遇上科學,是誰狂揍誰?
現代科學“用數學破譯你,用實驗拷問你”的獨特氣質如何養成?
……
不了解科學走過的歷程,就無法理解科學的本質,更不用說在其中體會到一以貫之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何況主講這門課的吳國盛教授身在最高學府,逢開科學史課最大號的教室都擠滿人,受歡迎程度不言而喻。
認識科學,應該有一個正確的開始。讓中國頂尖的科學史主講教授吳國盛以文理滲透的獨特視角帶你重新審視科學,貫通古今一窺中西方文化的本質差異,一探究竟,什麼是科學。
節目開播后好評如潮,聽友們紛紛留下了獨到的感悟和見解,課程內容甚至引發了聽友們自發的精彩辯論↓
今日金句: 伽利略曾經說過:上帝寫了兩本書,一本是聖經,一本就是大自然。如果自然這本書的含義與聖經有出入,聖經的解釋應該讓位於自然的數學化的研究。 伽利略&布魯諾,被宗教迫害的科學烈士? 今天我們談一談伽利略的問題。我們知道,在中國,科學和宗教的矛盾和衝突是一個非常突出的話題。各種教科書、出版物的描述,都讓我們有深深的感受,就是宗教和科學是敵人。 在我們的講座里面已經談到了這個問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要真正地理解科學與宗教的關系,首先,要分清楚宗教的不同,特别是基督教在不同歷史時期對科學的態度。 在所謂的宗教迫害科學的說法里,有兩個重要的案例: 第一,就是伽利略在晚年受到教會的審查,並且受到軟禁。這個案例最后以羅馬教會為伽利略平反而告終。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 第二個案例則是布魯諾被燒死。 這兩個案例被看作是宗教迫害科學的生動例證。 今天,我們先講一講伽利略。 伽利略的罪證:《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 我們知道伽利...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再花一集的時間,把其他幾個大家問的比較多的問題一塊回答一下。 提問:中國古代有没有影響最大或者貢獻最大的幾個科學家? 就像我們說,西方歷史上,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明顯是非常有名的,對整個人類歷史都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 那中國古代有没有類似的科學家?如果有的話究竟是誰? 我的回答是比較簡單的。我認為中國古代根本就没有西方意義上的科學,什麼叫西方意義上的科學?第一個就是說西方意義上有一套數學方案,來認識自然界,並且根據這一套這個方案來指導我們的其他生活方面,指導我們的社會生活,改變我們的價值觀。 這種意義上的科學我們是没有的。不僅這個意義上没有,就是所謂的“制度化”意義上的科學,我們也没有。什麼叫制度化意義上的科學?也就是說有一幫人干這件事,被稱為科學家,而這一幫人的思想通過對世界觀,對方法論,對認識論的影響而改變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古代也是没有這個東西的。我們講牛頓。我們說牛頓對世界歷史影響很大,那的確是很大:因為牛頓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
提問:愛情,在中國文化中應該是個什麼地位? 還有朋友問,因為我提出血緣關系是理解中國文化的核心問題。血緣文化是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那麼他問:愛情這個事情,在中國文化中應該是個什麼地位?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知道中國人的愛,我也強調中國人講愛的時候,首先指的實際上是親子之愛。親子之愛,就是父母親和子女之間這種愛,或者倒過來,子女對父母的。這個愛才是中國文化里強調的愛的核心。孟子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在這個意義上講的。 那麼我們今天所說的男女之間的兩性之愛在中國文化中是個什麼地位?我的意思說,它没有什麼地位,没什麼特殊的。性愛,中國人認為那東西是低級趣味,不怎麼高級,但是飲食男女屬於。這就像飲食文化一樣,你說它的地位是什麼?很難說有什麼。在這個所謂的精英文化里有什麼特殊的地位?那當然是老百姓都要做的事情。但是它的精英文化里没有什麼特殊地位。 因此我認為像我們今天特别推崇的基於兩性之上的、以性愛為基礎的愛情,在中國文化里,我覺得没什麼地位,没什麼特殊的地位。特别是說夫妻之間,夫妻之間在中國文化里認為...
提問1:在日常生活中,什麼是一種科學思維?什麼叫科學的辦事,科學地處理問題呢? 在日常生活中,什麼是一種科學思維?什麼叫科學的辦事,科學地處理問題呢? 在我在我那本《什麼是科學》的書里面的,其實是講了一些,特别是在前言里面,我也提到科學在今天是一個復數,所以“科學的”或者“科學的思維方式”,“ 科學的方法”,它其實也是多意的。 比方我們說:你這個人要實事求是。我們就會認為,你應該要有科學態度,你不能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有時候是有效果的,但是它不是科學的態度。 第二個,比方說:你講話要明確,别含糊其辭。那我認為含糊其詞的講法就是不科學的講法。比方說:為了更好的決策,希望你了解一下前因后果,希望你能精確的知道具體的數據,那這也是科學的態度。 比方說:我們覺得你如果能夠利用更精密的數學方法,來做決策,那我們認為是更科學的。所以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其實它不是只有一種含義,它是有好多含義:從對事實的優先地位的捍衛;從對事實的說法的明確和精確;從對數字數據的注重;從邏輯關系的清晰的梳理;從對某種決策...
今日金句 既然我們今天問什麼是科學,那肯定是基於一個前提,就是今天的中國人對這個問題是不清楚的 中國人對科學有一個最大的誤讀,就是科學與技術不分。一說起科學,人們很容易就說成科技,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那為什麼有這樣一個情況呢? 1.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就是有技無科。中國古代有數千年發達的技術傳統,中國的傳統文化里自古以來就没有科學這個東西。 鄭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空前的壯舉,鄭和寶船也是航海史上最大的木質帆船 2.中國傳統文化對知識,尤其是理論知識本身缺乏一個應有的態度。我們對知識的態度基本上是實用主義的,我們對讀書帶有很強的功利目的,所以自古以來我們把知識看作是一種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這就使得我們對科學的理解過分著眼於它的實際應用,就是技術。 3.這也與我們中國人學習西方科學的歷史時機有關系。早期的時候中國人對西方的科學並没有很大的好感,一直到了1840年以后,中國人開始痛感在軍事對抗的過程中,我們技不如人。那個時候的中國人下定決心要學西方,學的也就是他的技術而已。而派出去學習的中國年輕人到了國外一...
今日金句 過分的分科教育使得我們在近100年間培養了很多專家,但是没有特大的科學家出現,没有那種起引領作用的科學巨匠。 長期以來,我們對科學的理解就在漢語的字面意思里,科學,科學,分科之學。 漢語有一個特點,就是望文生義,單純的通過字的搭配,就能大概了解詞的意思。所以我們一看“科學”這詞的意思就是分科之學,其實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近代中國,很多西學術語其實不是直接從西方翻譯過來的,反而是從日本人那里引進來的。 日本明治時代,教室中老師正在給學生上課(打扮已經完全西化) 在近代西學引進的過程中,日本是走在我們前列的,因此日本已經率先對很多西洋術語作了翻譯,我們把它稱為日式漢譯,后來就傳回到中國。 這些日式漢譯對中國現代的學術術語影響很大,據不嚴格的統計表明,在人文社科領域70%的基本術語是來自日式漢譯。比如:哲學、科學、社會、政治、經濟 干部、群眾等等。 三種翻譯“科學”的方式,日語漢譯大獲全勝 1.用延續百年的傳統文化進行翻譯-將science翻譯成“格致”--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
今日金句 中國人對科學的尊崇發展到,日常語言里把科學這個詞當做一種讚賞,没有任何人敢公然說科學有問題。 科學在我們現代漢語使用里的兩大含義 ·第一個含義:科學是中科院里面那些研究人員做的事。 ·第二個含義:當我們說一個人做事情不合理,我們會說你這樣不科學。科學在這里其實扮演了一個新的角色,就是一個價值評判的角色。 關於科學的又一個誤區:盲目的科學崇拜 在中國,一個好的醫藥廣告有兩句話。第一句叫祖傳秘方,第二句話叫科學配置,包含了對科學非常大的信任;中國科學院的人做的一切事情就變成了好的事情,他們的做法就變成合理、有效率的做法,這都是科學崇拜或科學主義的表現。 產生科學崇拜的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在中西的碰撞過程中,因為技不如人、落后挨打,夷之長技是我們首先要學習的對象,西方技術以及技術背后的科學顯示了它強大的威力。要知道飛機翱翔、衛星上天、登上月球,這些事情在一個没有科學背景的民族看來,幾乎就是神話,是一種匪夷所思的巨大力量,所以對科學產生一定的崇拜,這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個原因:到了19世紀...
今日金句 那些對人類來說特别基本的東西,最好都從人文的角度來理解。 從人文角度探究科學的三個考慮 1.科學在19世紀以前,根本就不是像我們今天所想象的那樣,它僅僅是技術的推手,改變人類物質生活條件的一個工具和手段。科學的出現和發展,在那時就有自身的人文基礎和條件,它本身就是一種特有的人文現象,所以在歷史上看,科學和人文,並非一開始就是兩個相互對立的東西,恰恰相反,人文扮演一個更加基礎的地位和角色。 亞里士多德與希臘眾多先賢都稱呼自己為自然哲學家 2.今天我們所說的科學和人文相對應的,它僅僅是一個19世紀以后學術分科造成的局面。今天我們把文史哲叫作人文,把數理化叫科學。其實這里所說的人文是狹義的人文,廣義的人文其實包括科學,在西方很長的歷史上,像數理化都被稱作自然哲學。那麼既然是哲學,就屬於人文學科的範圍,所以我們說用人文的視野去看待科學,有它歷史的合理性。 3.科學的出現,一開始就是為了處理人生意義問題的,而不是首先解決吃穿住用這樣一些日常要求的,所以我們用人文的視野來看待科學,可以解決一些根本的問題。 ...
今日金句 農耕文明下產生的熟人社交是中國中華文化一個很強大的基因,理解這個基因就能幫助我們理解中國的人文結構,理解為什麼科學在中國出不來。 要理解科學,最好是通過人文的方式來分析它,我們中國的人文結構本質上就是農耕文明。 農耕社會、農耕文明是人類進化中一個普遍的趨勢。 在農耕文明到來以前,人類在所謂的采集社會,都是直接從自然界中去采得自己的食物,人類漂泊、居無定所,跟著食物走。進入農耕社會后,我們開始生產糧食而后安定下來,所以糧食生產和定居是農業社會的重要標志。 中國有很典型的農耕文明,這種農耕文明又是極具排他性的 很多民族在進入農耕社會之后仍然保留很多混合的文明形態,比方說有些文明是遊牧、貿易、經商,有些文明是航海打魚、狩獵。而我們的中華民族很特殊,它在歷史上始終是保持排他性的農耕社形態,那什麼是中國農耕文明的典型性和排他性呢? 重農抑商 國家和政府公開鼓勵農耕反對商貿,商人地位一直不高。商業其實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內在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們的文化就可以公然的歧視這個階層,這是一個很大的特點...
今日金句 儒家的“仁禮”本質意義是“愛有差等”,你怎麼能夠把復雜的親疏遠近關系要體現在你對他人的這種有所輕重變化的愛之上,這是非常講究的,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常常感歎的做人難啊! 在中國文化里血緣關系不簡單,它不僅是一個生物學關系,它實際上通過血緣、血親關系轉化成了一種文化關系。 血緣關系是自然生存的一種秩序,一個人的生父母養、兄弟姐妹、親戚,這些關系都是自然生成的,而且具有不可逆轉性,這個不是人為可以操控的,所以血緣關系是人類的社會關系里面比較自然的一種社會關系的構建方式。 而中國人講血緣,造就的是一種情感關系,就是血親關系。 中國人講的親不是物理學上的近,講的是一種血緣譜系中的近,更多指向的是一種人際關系,比如親生兄弟就比堂兄弟要更近。中國的血緣文化基於生物學關系,但是又不限於生物學關系,它造就的是人際之間的一種紐帶、一種秩序。 血親文化中的“親疏遠近”在血緣稱呼(血緣秩序)、社會資源分配中體現 血緣稱呼(血緣秩序) 中國人講究內外有别,長幼有序,兩者就很有意思,內外講的是父系母...